研究所
主任致辞

得益于各种脑成像和生理记录技术的发展,以及使用适当的动物模型系统来研究各种脑功能和功能障碍,神经科学在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现已明了的是,由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NHP)的大脑解剖学和生理学与人类非常接近,因而它们是了解正常人类大脑功能和与大脑疾病相关的功能障碍的神经基础不可或缺的动物模型。基于国际上对于通过非人灵长类研究脑科学的可持续设施有所需求,我们于2019年就提议建立国际灵长类脑研究中心(ICPBR)。基于来自上海市政府及中国科学院(CAS)的初始资金,国际灵长类脑研究中心已在上海松江区邻近非人灵长类设施及脑科学研究中心的地方逐渐搭建起了第一块实验设施及场地。

国际灵长类脑研究中心最初的主研究员和研究者来自蒂宾根马克思·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MPI-BC)和上海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这些研究组对于通过前沿脑成像及电记录技术研究非人灵长类高级认知功能,并通过转基因、基因编辑和克隆方法生成飞人灵长类脑部疾病模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目前正针对各种非人灵长类物种(从恒河猴、食蟹猴到狨猴)开发大型神经元群体的体内光学成像、单细胞分辨率水平的空间转录组学和连接组学研究。

未来几十年脑科学的一个公认的目标是了解连接多个层面的大脑功能机制,从行为和系统层面,到神经回路和单个神经元,再到突触和分子。对于机制的真正理解需要用上一层和下一层中发现的现象来解释中间层中发现的现象。大脑整体活动如何产生各种认知和行为功能—从学习/记忆到决策再到意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仍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巨大技术及概念挑战。各种类型的神经元如何建立特定的神经回路功能以产生特定的全局大脑活动?各种神经元中表达的转录本如何赋予各种神经元亚型和亚状态的特定生理和连接模式?个体突触和神经元的可塑性如何产生认知和行为功能的可塑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开发新技术,以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监测和操纵大量不同类型神经元的活动。近年来为啮齿动物开发的遗传和分子工具现在已经成熟,可以应用于非人灵长类。

通过建立国际灵长类脑研究中心,我们旨在建立一个国际研究中心。其既是拥有顶级脑部扫描仪、光学成像和电生理记录装置的平台又是可进行非人灵长类细胞、分子和遗传研究的设施。我们采用研究和护理非人灵长类的最高国际标准。我们设想国际灵长类脑研究中心既包含拥有独立实验室的常驻研究员,也包含同现有人员一同在长期或短期内使用设施开展自己研究项目的客座科学家。我们尤其青睐旨在解决与我们对人类大脑的理解以及人类大脑疾病治疗方法的开发相关的高级认知功能的基本问题等相关的跨国及跨洲研究项目。我们相信国际灵长类脑研究中心能促使全球同心协力去解决以上问题。

Nikos Logothetis和蒲慕明